1947年,美國對蘇聯採取圍堵政策,力抗共產主義擴張,揭開冷戰序幕。冷戰重新定義了國際秩序,一連歷經國共內戰、韓戰,中東戰爭、古巴飛彈危機、越南戰爭等大事件,終在1991年隨蘇聯解體告終。但冷戰真的結束了嗎?冷戰遺緒對目前的國際局勢有什麼影響?美國作家馬可.吐溫曾說:「歷史不會重複,只是押韻。」一句話為人類歷史作出了充分的註解。本月,我們將從多部電影來回顧冷戰並審視後冷戰時代的世界樣貌。
你相信嗎?在2019年的當下,還有一個國家仍處在冷戰的對峙氛圍當中,那就是隱士之國北韓。但你所不知道的是,對美帝深惡痛絕的北韓,竟由衷熱愛著美國電影
《真善美》。
《北韓搖滾解放日》講述屢屢挑戰禁忌的前南斯拉夫工業搖滾大團萊巴赫,竟受北韓政府之邀登臺演出,曲目竟是重金屬版《真善美》經典歌曲,堪稱史上最瘋狂、最違和的親善演唱會;
《脫北者第14號集中營》則是以另一個角度觀察北韓人民的生活,隨著脫北者申東赫的回憶一窺北韓集中營的恐怖處境。
焦點帶到海峽兩岸,在1940年代至80年代,在國共對峙的陰影籠罩之下,仍有許多精彩故事值得傳頌。
《疾風魅影—黑貓中隊》描述由28位空軍菁英組成的黑貓中隊如何扮演人肉「谷歌地圖」(Google Map),在僅有五成存活率的情況下前往對岸偵查敵情,近距離見證了兩岸緊張局勢;
《不在》拍攝了我國最晚解嚴的金門地區,回顧這個堪稱「資本主義陣營圍堵共產世界的堅實基地」的歷史變遷;以政治犯文學家施明正的小說和經歷為藍本的
《錢江衍派》選以重演等手法試著拼湊出戒嚴時期的臺灣處境;
《愛之船:台灣》則選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看待當時的中美關係,本片描述國民黨在1967年基於政治目的成立的「海外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誤打誤撞成了海外華僑情竇初開的美好所在,而在這裡結下情緣的許多華僑以及他們的子女們,還真的成了中華民國的堅實支持者。
談到冷戰情勢最為膠著的區域,莫過於以蘇聯領軍的鐵幕東歐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兩方的對立直到現在都依然是許多導演的創作靈感來源。代表德國入圍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的
《無主之作》以一個投奔西德的青年藝術家角度看待極權對人性的戕害;
《奇蹟熱氣球》描述了心向自由的東德一家人不像其他人投「奔」自由,而造了一個熱氣球計畫「飄」過去,如此驚天逃亡歷程令人難以想像本片竟真是改編自史實;征服坎城、奧斯卡的史詩鉅作
《沒有煙硝的愛情》則描述一對才子佳人在冷戰時期的熱戀,在瘋狂的時代底下,他們只能選擇流離,卻從不迷失;
《登月先鋒》和
《我送阿姆斯壯上月球》都在談終結美蘇太空競賽的登月壯舉,但角度大不同,前者認為此事千真萬確,後者則主張美國登月攏是假!
本月的「東南亞恐怖片精選」則聚焦泰國、印尼在這五年間推出的精彩鬼片。來自泰國的
《冥妻》和
《屍約》都以陰魂不散的冤魂為主角,既有驚悚元素,也有親情刻畫;橫掃國際市場的
《鬼搖靈》則是少見取得成功的印尼作品,象徵了東南亞鬼片的新興生猛能量。
最後,本月的「駐館導師單元」邀請到曾入選釜山影展、盧卡諾影展之作的緬甸華裔紀錄片導演李永超,除了將展映他的代表作
《血琥珀》等片之外,也將放映他所推薦的紀錄片
《尋找甜秘客》。本片的導演為了一張唱片踏上旅程,目的是尋找一名在南非紅遍半邊天的無名美國搖滾歌手,有如劇情片的超展開,證明了真實有時反而比戲劇更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