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明天的歌唱 記錄小劇場人生【自由】


繼2003年劇場紀錄片《台北波西米亞》之後,導演鴻鴻再推劇場紀錄片《為了明天的歌唱》,鴻鴻表示,這部片不再重彈貧窮藝術家生命選擇的主題,而將焦點放在當代劇場如何與社會緊密互動,持續堅持著小劇場運動之路。

1980年代是台灣小劇場的狂飆年代,前衛的劇場實驗與熱情的社會改革同步前進,創造了台灣獨特的表演榮景。但隨政治結構改變,21世紀的劇場發展穩定,卻也少了與社會問題直接對話的氣度與能量。

鴻鴻這次選擇拍攝的劇場成員,有更多社會經歷與人生磨練,這些都讓他們的演出更具問題意識,也更貼近現實。從帳篷劇、舞踏到劇場,這群工作者從不同角度揭發社會的不公與不足,也彰顯多元族群與底層階級的生存價值。

在這部紀錄片當中,共有3位主角,其中「腳踏車廚娘」雅紅為了參與帳篷劇,掙扎要不要放棄她的咖哩店;另一位主角阿明在快遞業務和劇場之間疲於奔命,還要參加聲援八八水災的行動劇;藍貝芝則以女性觀點在公寓內演出外傭心聲,進而帶領外傭以劇場發聲。

鴻鴻表示,片中的主角們在社會上已經是屬於較為弱勢的一群,所從事的劇場工作也被視為弱勢,而他們卻更關心弱勢議題,這部紀錄片就是要凸顯「弱勢加上弱勢,會呈現多大的力量。」 該紀錄片將於明晚(3月29日)10點在公視《紀錄觀點》播出。

【自由時報 2011/03/28】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