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正面臨巨大的轉變,13億人口的故事,成為國際紀錄片市場的生力軍,美國日舞影展今年開始「啟動中國」計畫,每年資助3部影片,搭起中國紀錄片與國際社會的橋樑。首屆名單包括杜海濱《愛國90》、王楊《紡織城》和哈樂夫《晴朗的天空》。
日舞影展協會(Sundance Institude)成為第一個以具體行動計畫,支持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單位,CNEX影展是協會在大陸的合作夥伴。CNEX 2007年創立,致力華人紀錄片的推廣,在兩岸舉辦影展之外,更扮演平台的角色,CNEX創辦人、執行長蔣顯斌來自台灣,目前定居北京。CNEX成立4年來,他逐年體會,國際紀錄片社會對於中國興趣的加溫。
成立初期,蔣顯斌走遍全球各大影展,美國日舞、法國Sunny Side、荷蘭阿姆斯特丹、義大利威尼斯等,在這些重要的國際場域中,少見華人面孔,弱勢的另一面正代表未來的無限空間。
記錄片 為民喉舌
在輿論受政府箝制的大陸,獨立紀錄片多少帶著反政府、為民喉舌等色彩。至今,紀錄片在大陸能夠上院線的是異類,大都只能在特定場域或在小型影展播放。
現實的環境,讓中國的紀錄片,無法像其他藝術領域。獲得政府力量的支持踏上國際舞台。大陸紀錄片導演杜海濱曾幽默說道,不少大陸民眾認知的紀錄片就是「動物影片」。
國際社會開始將目光停留在華人作品身上,蔣顯斌認為,2009年華裔導演范立欣的《歸途列車》(Last Train Home)扮演關鍵角色。范立欣曾任中央電視台記者之後移民加拿大,他以3年時間拍攝廣州民工家庭返鄉的故事,紀錄片榮獲全球指標性紀錄片影展阿姆斯特丹(IDFA)的肯定,也為華人導演、中國題材建構下一波的可能性。
全球 逐漸聚焦大陸
《歸途列車》之後獲邀參加日舞影展,紀錄片即將在大陸院線上映的發行費用,日舞也提供部分資助。蔣顯斌指出,去年11月CNEX在台北舉行首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CCDF),日舞影展紀錄片單元總監Cara Mertes出席擔任顧問,她積極詢問日舞能夠提供什麼協助,「啟動中國」計畫因應而生。
蔣顯斌解釋,日舞紀錄片單元,並非為影展而存在,單元的宗旨主要是培育紀錄片的種子,紀錄片單元與影展雖然有血源關係,但獲得資助的紀錄片,並不會因此就取得入圍影展的資格。不過,由於日舞在紀錄片界具指標性,獲得它資助的影片,參與其他影展或機構的提案大會時,相較容易受到青睞。
「啟動中國」計畫主要是對獲選紀錄片提供前期製作的資助,經費從1萬至5千美元不等。蔣顯斌指出「前期」資助如同提供導演走向國際的鑰匙,之後可嘗試向影展申請製作、宣傳、發行等項目資助。除了金援之外,日舞也會提供專業協助開設各式工作坊。
引介國際、平台進入華人紀錄片社會,蔣顯斌認為是當務之急。「啟動中國」是一種嘗試,CNEX去年創辦,今年10月再度於台北登場的提案大會為另一例。
台導演 人才亮眼
據他觀察,華人社會不缺好作品,首先得補強製作人在華人世界短缺的狀態。CCDF主要採取盛行於國際紀錄片影展間的「提案會」模式,幫助紀錄片拍攝者與國際性的電視台或基金取得創作及發行的交流,進而鏈結合作的可能。
CNEX過去曾扮演多部紀錄片的製作方,包括榮獲金馬獎肯定的《音樂人生》、《街舞狂潮》以及獲得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肯定的《1428》等。蔣顯斌指出,製作公司(人)擔負的工作,包括為影片尋求資金、開發通路等,也就是說影片在拍攝初期,已確定未來作品的規模以及放映的機會。
目前CNEX在北京和台北均設有辦公室,顯見兩岸紀錄片的發展均處於活躍狀態。蔣顯斌認為,台灣紀錄片的環境,當下優於大陸,光是紀錄片上院線的蓬勃狀況,足以讓對岸稱羡。
比較兩岸導演關注的議題,蔣顯斌指出社會的大變動與改革過程是大陸導演紀錄的重點。台灣導演訴諸社會溫情,傾向個人關懷以及較內心情感層面的刻畫,如《無米樂》、《翻滾吧!男孩》、《青春啦啦隊》等,由此也凸顯兩岸社會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
至於兩岸紀錄片走向國際舞台的契機,蔣顯斌說現實狀況是,「他們對於13億人的興趣多過2300萬人的故事。」也因此當初舉辦首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時,他沒有選擇北京、上海或香港而是落腳台北,除了台灣言論開放,讓華人導演在提案時心中沒顧忌,重要的是,「這些國外製作人或許衝著大陸紀錄片而來,但他們不能忽視眼前共同參與提案的台灣導演。
【旺報 2011/07/31】
Tags:
產業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