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寧 「我愛你媽咪」入圍艾美獎【世界新聞】

華裔導演王思寧(Stephanie Wang-Breal)的紀錄片作品「我愛你,媽咪!」(Wo Ai Ni (I Love You) Mommy),入圍第32屆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News & Documentary Emmy Awards),人在北京為蘋果電腦拍攝廣告的王思寧,已專程趕回美國,將與媽媽黃金穎、妹妹及先生,一同出席26日在紐約舉行的頒獎典禮。


「我愛你,媽咪!」記錄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女孩芳穗永,如何哭著離開生育她的文化語言和寄養家庭,到美國適應新生活。穗永的成長、轉變,都忠實呈現在片中。其中很多轉折,是她的美國媽媽及影片拍攝者當初無法想像的。

「我愛你,媽咪!」是公共電視「觀點」(Point of View)系列節目之一,在公共電視台映演以來,受到很大迴響,並獲得多個獎項的肯定,包括AFI/Discovery Silverdocs Film Festival和舊金山亞美電影節(the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等影展最佳紀錄片大獎,如今又入圍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的「長篇傑出資訊類節目」(Outstanding Informational Programming-Long Form)項目,王思寧的家人和朋友都為她高興。

王思寧的父母都來自台灣,母親黃金穎表示,王思寧的兩個姐姐都追隨父親的腳步學醫,王思寧亦曾被醫學院錄取,不過最後決定選擇追尋自己的夢想。

王思寧在西北大學取得經濟和歷史雙學位,畢業後進入紐約有線電視網(CNN)工作,婚後跟著法裔的先生到歐洲工作了幾年,期間未曾忘情電影,不停地撰寫劇本,後來回到紐約,繼續她熱愛的影像工作。

王思寧在接受公共電視台採訪時指出,1999年,她在大學畢業搬往紐約不久即萌生了拍攝「我愛你,媽咪!」的靈感。當時,她的一個朋友正在教一群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女孩學中文,她因而有機會和其中幾個女孩認識,進而對她們有較深入的了解。

王思寧說,大家視這些被領養的女孩為中國人,但她們卻和出生地的文化沒有太大的連結,這和她本身是ABC(在美國出生的華裔)的個人經驗,應有很大的不同。

2006年,甫完成一部紀錄短片的王思寧,和法籍攝影師Maryse Alberti談及她想拍一部有關中國領養孩子的紀錄片,在Alberti的大力鼓勵下,她開始閱讀有關領養的書籍,並加入紐約的領養中國華童組織 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開始和領養家庭會面,陸續訪談了紐約和加州兩地約100個領養家庭。

但是由於當時訪談的孩童年紀多在15歲以下,未曾深思過被領養的議題,王思寧不想在她們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拍攝紀錄片,對她們造成壓力,於是決定繼續另尋對象。

後來她碰到薩都斯基(Sadowskys)家庭,當時他們正想領養一個年齡較大的中國女孩,經過五個月的長考,他們同意她的紀錄片拍攝。2008年,她跟著薩都斯基一家飛往廣州,和已被取好英文名為「Faith」的八歲女童芳穗永會面,開始了「我愛你,媽咪」的拍攝,記錄芳穗永如何在被領養後,從一個中國女孩轉變為全然不同的美國女孩。

王思寧從小就上中文學校,並曾在台北的師大語言中心學中文,因此中文流利。在不會說中文的薩都斯基一家和當時只會說中文的芳穗永之間,王思寧很自然地成為溝通的橋樑,因此,她的聲音亦成為「我愛你,媽咪」紀錄片的一部分。

【世界新聞網 2011/09/26】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