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紀錄片 人文關懷隱形力量《新華社》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發展迅速,根據日前發布的《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二○一一)》指出,去年中國省級以上電視機構總產量約為五千零九十四小時,各級電視機構在中國紀錄片的生產製作中占主體地位。


像是中央電視台和上海電視台已有獨立的紀錄片頻道,除此之外,網路媒體的興起,也讓紀錄片有了新的投資和傳播管道。

隨著這股紀錄片風潮,近年來一些優秀紀錄片作品屢獲國內外電影獎項,如《一四二八》、《博弈》、《街舞狂潮》等。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主任陳旭光表示,現在是中國紀錄片很好的發展契機,然而,湧現而出的大多仍是國家性鴻篇巨作,如《故宮》、《大國崛起》、《公司的力量》,卻少有像《歸途列車》一樣,將鏡頭轉向一般大眾。

透過小人物反映大主題

《歸途列車》是二○○九年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最佳紀錄長片,業內人士稱之為主題紀錄片、獨立製作紀錄片或小型現實題材紀錄片。該片以在中國廣州打工的農民工家庭為主題的影片,用八十五分鐘呈現農民工的真實生活狀態。今年「華人新世代」(簡稱CNEX)二○一一「明日家園」主題影展,主辦單位還將此片作為開幕影片。

CNEX 是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組成的非營利組織,為紀錄片導演提供拍攝資金與推廣管道,自二○○九年開始,該組織與大陸高校聯手合作,進行放映活動。

在《二○一○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中,《歸途列車》這類民間文化紀錄片,由於缺乏資金支持和傳播管道有限,發展上遇到瓶頸。CNEX 運營總監陳玲珍表示,現在CNEX 的資金來源多為國外一些願意扶持藝術電影的基金會和組織。然而,資金畢竟有限,每年能支持的影片不超過十部。

《歸途列車》導演范立欣表示,從長遠來看,雖然他們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營運模式,例如向大眾募集紀錄片拍攝基金等,但製作紀錄片雖難,放映紀錄片卻更難。在媒介傳播上,這種民間文化紀錄片面臨較多障礙,「進入國內院線幾乎不可能,現在商業氣息過於濃厚,商業大片掛帥,我們的紀錄片成為『精英文化』或『小眾文化』在很大程度說都是不得已的。」陳玲珍認為,這並不等於此種類型的紀錄片就沒有大眾需求。

之前在台灣放映的《父親》幾乎成為文化地標,在香港展映的《音樂人生》更是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陳旭光表示,此類邊緣化、反映底層的紀錄片通常帶有真實的力量與深切的人文關懷,這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能讓全世界更加了解華人,也能讓華人更加順利融入世界。「紀錄片的力量,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它有一種隱性的力量,在社會各個層面讓人發現能夠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陳旭光說。

《新華社  2011/12/03》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