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chic,movie style﹕狂賣聖羅蘭【明報】

《狂戀聖羅蘭》(L’Amour Fou)與其他時裝人紀錄片不同之處,是由聖羅蘭(YSL)的情人兼拍檔來現身說法,做代主持,細說聖羅蘭生前數個值得懷念的時刻。影片留下一個不少人都會思考的疑問:情人把聖羅蘭收藏的藝術品悉數拍賣,這就是愛的表現嗎?

聖羅蘭的情人叫Pierre Bergé,他在1961年把25歲的聖羅蘭從巴黎的精神病院接回來後,一直是聖羅蘭的工作拍檔,直至2008年聖羅蘭腦癌逝世,Pierre Bergé依舊是伴在聖羅蘭身邊最親的密友。聖羅蘭逝世的消息,令法國人、世界名流與資深時裝界人士同聲一哭,這幕令人惋惜的悲劇並未終止,反而另一齣「肥皂劇」正悄悄揭開序幕——Pierre Bergé成為聖羅蘭的遺產承繼人,他在喪禮舉行之後僅7個月,便舉行世紀拍賣會,把聖羅蘭(與他)從1950年代開始收藏的700多件藝術珍品,從聖羅蘭充滿歷史價值的舊居中清拆、移走,悉數拍賣。這些收藏品,曾經都是啟發聖羅蘭時裝設計靈感的「繆思」。

世紀拍賣僅離喪禮7個月

《狂戀聖羅蘭》並不是要聚焦在這個世紀拍賣會,及揣測拍賣會背後動機。不過,這顯然是「狂戀聖羅蘭」的人,最想了解的懸念。
紀錄片從聖羅蘭在2002年宣布退休的記者會講話開始,聖羅蘭對於能夠在上世紀六○至九○年代,不斷塑造時尚女性衣著潮流而感到驕傲。事實上,聖羅蘭可能是上世紀最懂得替女性設計衣服的人,他天生愛扮靚,對裝扮細節事事關心,只不過19歲,就已經被Christian Dior聘請為公司旗下設計師,據說當年有三分之一的生產為聖羅蘭設計。聖羅蘭的天分與生俱來,也有家庭因素,他出生於上流社會家庭,雖然是阿爾及利亞人,但家族成員曾經被冊封為爵,母親開設時裝店,父親是生意人,他在上流社會派對中生活,對時尚、品味、藝術的觸覺由此而生。他是天才,17歲被法國時尚雜誌《Vogue》視為設計界明日之星,18歲贏了時裝設計比賽,19歲被當時評判Dior聘請,兩年後Dior因病逝世,1957年21歲的他便正式成為Dior欽點的時裝王國主設計師,翌年他立即交出過百款設計,他在記者會的樣子,還只是蠻輕鬆而已。
成名要趁早,聖羅蘭是最佳例子。1961年,聖羅蘭成立個人品牌,Pierre Bergé負責統籌及打理時裝生意。往後的故事,在Pierre Bergé口中,便不再圍繞時裝設計,而是他跟聖羅蘭離離合合的感情關係。

排解抑鬱一生與酒藥為伍

聖羅蘭一生與毒品和酒糾纏不清,這都與成名有關。他對自己要求高,當他掌起帶領世界時尚潮流的舵,壓力與日俱增,抑鬱日益嚴重。聖羅蘭不是什麼逆境鬥士,相反,他溫文、柔弱、靦腆、抑鬱、孤獨,年輕時因為參軍弄致精神崩潰被送進精神病院。所以,當他多次以酒精排解抑鬱,與其他男伴夜夜笙歌時,閨中密友Pierre Bergé忍受不了多次提出分手,但Pierre Bergé也明言,他就算離家出走,也只是搬進距離聖羅蘭家不遠,甚至只是幾個路口之遙的酒店暫住。
二人在感情、工作上拉拉扯扯,就是一生了。紀錄片一直隨着Pierre Bergé的回憶,檢視聖羅蘭的過去,Pierre Bergé肯定是聖羅蘭人生的活的見證。影片着墨在二人的關係和偏向感情的回憶,但對聖羅蘭的設計與藝術及時代意義的關係,就沒有充分縷述,這方面的空白甚為可惜。

靈感源自700多件藝術珍藏

聖羅蘭的設計靈感與700多件藝術珍藏品的相互關係,是認識和構成聖羅蘭相當重要的部分。
例如聖羅蘭在1965年以「Mondrian」命名的時裝系列,便由荷蘭抽象畫家Piet Mondrian畫作所啟發的現代時裝普普藝術;他從Beat Generation流行文化取材創作「Beatnik」,女性以黑皮褸配襯緊身褲及間條衫,至今仍然是每季時尚的大熱之選。此外,他從畢加索、俄國芭蕾舞、中國及非洲傳統藝術中得到靈感而化成設計,就更不計其數。單看1998年法國舉行世界盃,以300多名模特兒,現場展示聖羅蘭多年來經典時裝設計作為大型活動的歷史一刻,便可感受到他的驚人創意。
在聖羅蘭眾多的藝術收藏品中,以中國圓明園的兔首和鼠首像最受國際關注。但更叫人「愈看愈傷心」的,是片中Pierre Bergé安排搬運人員,在聖羅蘭典雅的舊居,把放置得井井有條、饒富品味的藝術品,逐一拆下。紀錄片對此也有「感觸」,插入數個空鏡,鏡頭下,就是搬走所有收藏品後而一室凋零的淒冷感。
Pierre Bergé對於拍賣人士爭相高價競投表現興奮,他說,聖羅蘭離開後,這些收藏品對他再沒有意義。或許他是對的。假如他日後要回憶與聖羅蘭的過去,可能要逐一跑到別人家中,重看這些收藏品了。《狂戀聖羅蘭》叫人提出的疑問,正是他的身邊人「有幾狂戀聖羅蘭」——說穿了,可能變成是:狂賣聖羅蘭。
【明報 2011/03/27】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