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 紀錄片要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天津】

今年年初,中央電視台第九套節目紀錄頻道正式開播。頻道主體內容包括自然探索、歷史人文、社會紀錄、文獻檔案四大類,按國際紀錄片頻道通行方式,淡化了欄目概念,強化大時段編排,僅開播當日收視就達到2000萬人,在社會上引發了巨大反響。昨日,借著中國電視紀錄片高峰論壇在天津召開的機會,本報記者專訪了央視紀錄頻道的總監劉文,請他根據我國紀錄片的現狀,對未來的發展方向談談自己的理解。

記者:我翻看本次論壇的會刊,有一個詞引人關注,就是“復興”。您怎樣理解中國紀錄片的復興?

劉文:中國紀錄片的興盛期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有《絲綢之路》《話說長江》《話說運河》等一大批優秀紀錄片出現,在當年,優秀的電視編導最大的夢想就是做紀錄片。當時認為,紀錄片是電視中最有文化的節目,代表的是有文化、有追求、有理想的人。大型的電視紀錄片是一個電視台綜合實力的體現,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非常高。而大概到2000年以后,很多紀錄片導演就開始做欄目制片人了,對創作影響不小,最后創作隊伍就散了,整體進入了衰落期,產量大幅減少,收視也達不到要求,被邊緣化。但從2005年開始,央視相繼播出《故宮》《再說長江》《大國崛起》等高品質的、有影響力的片子,一直到紀錄頻道的開播是一個很重要的契機,我們開始看到了紀錄片的希望。

記者:那麼您覺得央視紀錄頻道開播的意義是什麼?

劉文:這個頻道的開辦還是著眼於幾個需要,一個是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就是如何讓世界能夠從更多的角度來了解和認識正在發展的中國﹔第二個需要就是中國紀錄片面臨一個產業化推進的需要,也就是如何讓中國紀錄片現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一個新的文化產業。第三,我認為還是著眼於能夠改變目前我們電視受眾中高端用戶對高端電視文化產品的需求,平衡現在的電視文化生態,也就是說紀錄片應該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記者:您提到了“產業化”,也就是更規范的盈利模式,現在國際上都有哪些模式?

劉文:國際主流的盈利模式是靠節目版權的出售和利用完全自有的版權,他們會和國外很多的電視有線商或者是一些國際機構在國際上去開一些新的紀錄片頻道。比如說像探索頻道,在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他們都和對方合資開辦了紀錄片頻道,像這樣的紀錄片頻道和各個國家聯合的開辦,再用它的廣告來進行回報,也就是說在目前的國際紀錄片可能創收盈利的模式裡面,廣告收入大概應該佔了它的50%。那麼其他一部分要靠它的一些音像的衍生品的收入,還有和網絡之間的聯合或者互補的盈利模式。

記者:您認為中國紀錄片未來發展的產業方向是什麼?

劉文:希望能夠在三五年左右實現收支平衡,也就意味著我們在從開播到未來的幾年中,能爭取拿到廣告投放或者是紀錄片本身其他營銷的產品,能夠帶來一定的創收,能夠達到最終的收支平衡。



【天津日報 2011/05/13】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