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抹黑中國遭非洲受眾批評【新華網】

今年年初,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名為《中國人來了》的紀錄片,欲通過西方視角反映中國企業及個人在非洲的投資經營情況。日前,新華社駐非洲記者就該片在非洲播出引起的反響進行了採訪。許多當地受訪者表示,BBC的報道“有失偏頗”,此舉主要意圖是抹黑中國形象,在非洲煽動反華情緒。
記者通過採訪發現,由于語言限制,《中國人來了》一片在非洲非英語地區影響不大。而在看過這部片子的非洲觀眾中,不少人認為片中對中國的指責“毫無事實依據”,是在“故意抹黑中國在非洲人眼中的形象”。津巴布韋民盟黨行政局長迪克森-佐拉看了該片,他對記者說,“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在捏造事實,玩弄被採訪對象,通過制造假象來欺騙觀眾,手法十分惡劣”。

佐拉表示,西方媒體之所以要通過拍攝《中國人來了》等方式抹黑中國,是因為中國在非洲不斷增加的投資和貿易活動已成為西方的“肉中刺”,對他們在非洲的經濟利益形成嚴重威脅。西方國家不想看到中國直接與非洲展開經濟合作,希望繼續保持由他們從非洲攫取自然資源然後再賣給中國人的局面,因而採取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法來破壞中國形象,企圖達到在非洲人中激起反華情緒的目的。

肯尼亞新聞與信息部常務秘書恩德莫也表達了類似看法。他說,中國沒必要把西方所謂的“新殖民主義”等指責太當回事。“非洲人知道實際情況是怎樣的,西方的這種態度只不過是他們失去非洲陣地後氣急敗壞的表現”。坦桑尼亞前總統姆卡帕也表示,西方媒體的這些涉華負面言論“是為了嚇退中國人,阻止中國人在非洲投資”。

讚比亞商業貿易部官員薩拉齊認為,紀錄片中,一對英國夫婦對中國公司“接手盧安夏銅礦經營後,不顧環境維護、只顧開發資源”的指責純屬“無稽之談”。他說,盧安夏銅礦曾一度廢棄,是中國公司使其重獲新生,為當地1000多個家庭提供了生活來源,為其子女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讚比亞政府也從銅礦獲得大量稅收,用于國家經濟發展。

兼任津巴布韋津中友協秘書長的迪克森-佐拉在談到如何改進中國在非洲形象時說,“廣泛的文化、經濟、政治和教育交流是唯一有效的辦法”。

佐拉說,非洲人與歐洲人有著上百年打交道的歷史,了解歐洲的貿易和投資規則及與歐洲人做生意的方式。而非洲人開始全面了解中國經濟體制只是最近十幾年的事,這制約了雙方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他建議中方組織非洲工商業專家和企業家到中國進行培訓,也可以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情況制作成紀錄片在非洲電視臺播放,讓非洲老百姓了解中國。

【新華網  2011/10/09】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