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台灣 當代紀錄片群展暨西湖影像訓練營 2015年5月20日─5月25日

由杭州市城市品牌促進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資助,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與杭州市西湖影像促進會聯合主持設立的2015年「想像臺灣‧當代紀錄片群展暨西湖影像訓練營」將於5月20日正式啟動。




































【計畫簡介】
本次於杭州展演之臺灣當代紀錄片展,蹤橫15年的臺灣紀錄片切面與脈絡,這些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總在發生當下創造了臺灣紀錄片新的姿態。今年出席映演的導演:沈可尚從島嶼觀察的《噤聲三角》到凝視《築巢人》裡的自閉患者與其父親,持續展現其沉靜凝視的觀察,沈穩裡爆發強大力道;李家驊《25歲,國小2年級》為臺灣反身自省的紀錄片類型開端,其後陸續有反照自我的作品產出;黃信堯的《唬爛三小》以黑色幽默風格描述其周遭好友的人生際遇,戲謔中卻隱含滿滿重量;曾文珍《春天─許金玉的故事》以女性觀點描述歷史事件,映照許金玉的堅韌,其表現模式也幾乎是臺灣紀錄片加入動畫元素作為再現真實的開端;而同樣在表現模式上不斷突破的黃明川,在《一個女藝術家之死》中與藝術家許淑真對話,紀錄片的形式下跨越藝術界線;在臺灣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投身參與臺灣各類環境議題,讓我們透過《森之歌》看見臺灣近百年來利用森林與保育的歷史。

而其他映演作品如:許慧如的《雜菜記》,安靜而細膩溫暖地記錄父女之間的日常,看似靜止時間中的生命狀態;而劉嵩的《黃羊川》記錄中國黃土高原上農民的生活韻律,以優美的構圖與敘事結構讓詩意的語言緩緩流出;侯季然《我的七四七》描述報廢機車與導演之間的生活紀錄,是人人幾乎都有一台摩托車的臺灣庶民記憶。全景映射工作室則以深度參與被攝者方式進行紀錄片創作,成為日後臺灣紀錄片的主流典型之一,黃淑梅《寶島曼波》為921地震過後,全景群起至災區現場紀錄的作品。蔡崇隆為臺灣以拍攝紀錄片作為行動實踐之代表性導演,《油症:與毒共存》紀錄因為油品污染導致的身體病變,直至今日仍是回顧臺灣食安問題的重要作品;來自越南的阮金紅以其親身經驗所拍攝的《失婚記》,為臺灣第一部以新移民觀點討論跨國婚姻的作品。



【放映時間表】2015年5月20日─5月25日

5月20日
18:30 《春天──許金玉的故事》放映座談/曾文珍
浙江工商大學(下沙)教師教學發展中心

18:30《森之歌》放映座談/柯金源
自在空間:江城路水門南弄3號  錦繡工坊創意園區313

5月21日
15:30 《噤聲三角》、《築巢人》映後座談/沈可尚
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報告廳

18:30《春天──許金玉的故事》放映座談/曾文珍
浙江傳媒學院第一實驗樓220

18:30《唬爛三小》放映座談/黃信堯
浙江工業大學屏峰校區語林樓報告廳

18:30《噤聲三角》、《築巢人》映後座談/沈可尚
自在空間:江城路水門南弄3號  錦繡工坊創意園區313

5月22日
15:30《唬爛三小》放映座談/黃信堯
浙江大學西溪校區東衡教學樓三樓放映室

18:30《25歲,國小2年級》放映座談/李家驊
浙江工業大學語林樓報告廳

18:30《我的七四七》+《雜菜記》放映座談/曾文珍導
浙江傳媒學院第一實驗樓220

18:30《一個女藝術家之死》放映座談/黃明川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4號樓205視聽室

18:30《失婚記》放映座談/黃琇怡
自在空間:江城路水門南弄3號
錦繡工坊創意園區313

5月23日
15:30《黃羊川》放映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4號樓205視聽室

18:30《25歲,國小2年級》放映座談/李家驊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4號樓205視聽室

18:30《一個女藝術家之死》放映座談/黃明川
浙江大學西溪校區東衡教學樓三樓放映室

5月24日
18:30《寶島曼波》放映
浙江大學西溪校區東衡教學樓三樓放映室

5月25日
18:30《油症:與毒共存》放映
浙江工商大學(下沙)藝術設計學院328教室


【訓練營課程】
由曾文珍導演、黃明川導演、沈可尚導演、柯金源導演、黃信堯導演、李家驊導演等台灣導演所授課,包含以下課程「短片寫作及短篇分析」、「環境紀錄片的視聽語言:《空襲警報》、《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案例分析」、「跨界還是交叉:故事片與紀錄片的區別新考」、「人物傳記紀錄片:攝影機與攝影物件之間的關係」
「紀錄片的剪輯:獨立美學還是專門技術」、「你的紀錄片應該怎樣走:田野調查,片花剪輯以及金馬評審工作分享」、「紀錄片美學底線:記錄真實與影像風格化的選擇」、「外拍素材討論會」、「分組討論會」等主題課程。

【訓練營講師簡介】
沈可尚
備受注目的臺灣新生代導演,以早期作品《與山》在國內外影展嶄露頭角之後,便開啟至今十餘年的影像創作生涯,作品橫跨劇情片、紀錄片、實驗電影,以及商業廣告、音樂錄影帶等領域。

早期作品《與山》除獲得金馬獎「最佳短片」,更代表臺灣首度入圍戛納影展「短片正式競賽」單元。創作至今,兩次獲得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2010年金馬影展開幕片《茱麗葉•兩個茱麗葉》獲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目前正積極籌備獲得2009年金馬創投首獎的首部劇情長片《賽蓮之歌》。

李家驊

1978年生,臺北人;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學士;現為獨立影像創作者、明志科技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從事紀錄片創作多年,近作為《我無罪,我是鄭性澤》、《起點》、作品《25歲,國小二年級》曾獲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單元特別賞、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黃明川
台大法律系畢業。1978年赴紐約學習繪畫、石版畫,隔年轉往洛杉磯改攻平面攝影。1982年獲雄獅美術雜誌首屆「美術評論獎」首獎。1985年開設專業攝影公司,為美國廣告公司及專業雜誌拍攝商業廣告照片。1988年底返台定居,在影視領域中創造不少新奇,包括電影獨立製片、臺灣作家傳記影片、一百個詩人口述歷史錄影、系列臺灣前衛藝術家紀錄片等,令人無法將其定位在某一專業領域。他並非藝術本行,也非電影學院班科出身,卻是一位跨越不同領域的特異份子。


柯金源
從事環境田野紀錄工作30餘年,足跡遍及臺灣各大山脈、海岸地帶以及世界七大洲與三大極地。長期記錄人類與環境互動之後的質變,以及環境變遷的樣貌。自1997年起,曾先後獲得與入圍國內外一百餘個重要獎項,目前為公共電視環境議題紀錄片製作人與導演。






黃信堯
紀錄片作品擅長以戲謔的口吻道出青春的夢想與失落,以其幽默的敘事凸顯人生的荒謬意境。曾以六年級世代的私電影《唬爛三小》獲金穗獎最佳紀錄片;2010年作品《沉沒之島》拿下臺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及最佳紀錄片兩項大獎。2013年擔任金馬獎初選評審,目前正在進行一部關於沖繩與臺灣的紀錄片,講述島嶼與海洋在人類與大自然上的不同觀點。



曾文珍
跨足劇情、紀錄片領域,2002年以《春天—許金玉的故事》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及臺灣紀錄片雙年展臺灣獎,併入圍瑞士佛瑞堡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人道獎紀錄片競賽等多個國內外影展參展。2003年為公共電視執導蔣宋美齡傳記紀錄片《世紀宋美齡》,深受國內外好評。2005年執導劇情長片《等待飛魚》入圍第十八屆日本東京影展「亞洲之風」單元、第十屆韓國釜山影展「APEC」單元等。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