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穆勒:北京電影季正在傳遞嶄新的文化【北京日報】

“北京國際電影季正在傳遞著一種嶄新的文化,它提供了一個更加自由的平臺,人們可以探討做電影的各種新方式,能夠結識更多風格迥異的電影人,我們來到這裏不是為了同化,而是為了更好地彼此交流,展開對話,增強理解。”昨天,在國際電影節主席論壇上,身著黑色唐裝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開宗明義。除了馬可‧穆勒,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華沙電影節、多倫多電影節等九位世界級電影節的掌舵人輪番開腔,就“電影節與主辦城市”等議題展開各具風格的思想激蕩。
最幽默的主席    老朋友現場“表功”
從1977年起,塞吉‧洛賽克就擔任由他自己創辦的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的主席,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34年歷程。也許正因為有這樣資深的背景,論壇特意選擇請他作開篇發言。“電影節是主辦城市的大使,兩者之間是一種共生的關係,既能向世界展示主辦城市,也能向主辦城市的人們展示外面的世界。”塞吉‧洛賽克說。不過,講求實效的他並沒有停留在“電影節與主辦城市”這個論題上,而是很快將話鋒轉向了北京國際電影季。

 “北京國際電影季的未來?這個話題並不輕松。”塞吉‧洛賽克說。在他看來,如何使一個電影季帶動起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不是吸引大批的短期訪客,以及如何使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元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問題。就像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已經和書市、音樂會、馬戲表演、藝術展覽等不同藝術領域融合在一起,彼此間產生了很好的互動。“總之,一個電影節存在無窮的可能性,就看你怎麼去發展。”

發言臨近結束,塞吉‧洛賽克不忘在“東道主”面前表功,“34年來,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已經展映、推出過250部中國影片,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電影節。陳凱歌、張藝謀都是我的老朋友了,成龍、章子怡、馮小剛等也都參加過我們的電影節。我一直在努力宣傳中國電影,不過現在看來我可以休息一下了,因為北京國際電影季也可以很好地宣傳中國電影了!”塞吉‧洛賽克幽默的結語讓在座很多人都會心一笑。

最尖銳的觀點      “大制作無須參加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擔綱論壇上半程的“大軸”發言。而他的一番論點,顯示了他的率直敢言,以及深刻的藝術內省。 “目前在多數情況下,電影產業這一概念所傳遞的信息就是批量生產。因此,我們在電影節上看到的電影不再是對現實的精心描繪,而是對巨額成本這一現實的展示。”他的話讓很多低頭沉思的人猛地抬起了頭,眼神中閃現出驚訝與錯愕。他們大概是不曾想到馬可‧穆勒會如此直言不諱。

 “我們應該記住電影市場的發展其實正在逐漸趨同,大制作電影在傳播和宣傳方面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無須參與電影節。而以嶄新的理念為主導的多元化電影節應該是這樣一個集合體——在這裏只有對藝術真理的本能追求,才能將諸多元素匯聚一堂。”馬可‧穆勒繼續著他擲地有聲的演講,“影片質量固然重要,有表現力、重要的非偶然性更加不可忽視,例如敘述風格的自由、形式的豐富、畫面的愉悅、對故事情節的不斷追問等等。我們有必要相信觀眾對影片的消化和理解,仍然能夠造就新的電影人和作品的原創性。另外,所謂藝術上最好的電影通常不賣座這樣的陳詞濫調,是不足信的。”

 雖說中間經歷了數位電影節主席的發言,不過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主席邁克爾‧弗朗西斯還是對穆勒的觀點念念不忘,並適時進行了“反擊”。“剛才有人提過電影存在著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區別,我是非常站在商業性這一邊的。”他說,“我們處在一個充滿了困難的時代。剛才還有人提到改變,非常快速的改變,而我們如何應對這種快速的改變,市場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溫哥華,我們所需要針對的觀眾,就是一個大眾群體,他們才是最忠誠的觀眾。”

最有益的思考      電影節如何不曇花一現
瑞士洛迦諾電影節是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之後的世界上第二個電影節,迄今已經擁有64年歷史。從2000年開始擔任該電影節主席的馬爾科‧索拉裏認為,如何使電影節不成為曇花一現的風景,考量著主辦城市和相關各方面的能力。對剛剛起步的北京國際電影季來說,亦是如此。
    
在馬爾科‧索拉裏看來,舉辦電影節對主辦城市來說,將產生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響。“這其中,經濟上的影響往往很難評估,因為包括了很多無法用數字衡量的無形的東西。以洛迦諾電影節為例,它已經成為洛迦諾經濟發展諸多方面的發動機,包括電影行業本身以及賓館、餐飲業、運輸等等。”

馬爾科‧索拉裏認為,在產生各方面影響的同時,一個成功的電影節應該在各項活動結束之後,設法繼續保持公眾對它的熟悉程度和熱情程度。“電影節不是曇花一現的活動,不能一頒完獎就什麼事都沒有了,一個電影節需要一整年努力提高人們對它的認知度。”

他覺得這其實也是說到了電影節對社會心理產生的影響。“一個國家要通過一些文化活動來產生一種激勵感,要讓為它工作的人感到希望,很驕傲自己的國家能夠舉辦這樣一個電影節。”馬爾科‧索拉裏說,“當我看到年輕人在酒吧裏討論他們參加電影節舉辦的大師見面活動的時候,當我看到人們早上九點鐘就坐進了電影院,午夜才離開電影院時,我更加意識到了電影節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電影是聯係人們的紐帶,促使人們思考、對話和爭辯,電影節應當成為這些活動的平臺。”

【北京日報 2011/04/25】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