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錢折腰 紀錄片導演無奈【立報】

每年夏季的台北電影節,以及入秋舉辦的金馬影展,都不乏反映社會的紀錄片。紀錄片導演以影像說出動人故事,是導演真實人生的付出。文化研究學會及各民間團體15日舉辦「社會公義獎會外賽」評選論壇,邀請4位紀錄片導演分享拍片甘苦談。
第一屆社會公義獎由NGO組織、學者、影像工作者組成評審團,以「會外賽」形式,從2011年台北電影節電影獎入圍的43部影片中,評選出符合「社會公義」主旨的影片。最後決定由柯金源導演的《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以及郭笑芸導演的《與愛無關》並列第一屆社會公義獎得主。頒獎典禮結束後,主辦單位安排「我拍了一部片子:社會議題影片的生產之道」座談,邀請導演暢談拍片歷程。

耗時費力只為理想

紀錄片以真實事件和人物為主軸,往往必須進行長時間田野調查,才能使累積多時的資料轉變成動人心弦的影片。公視新聞部製作人柯金源1980年代開始,靠著做特約攝影的薪資支撐田野調查費用,後來在媒體得到正職工作,但因佔用太多個人時間,因此選擇離職,投注心力在田野調查。
2000年以後拍的片,是他20年來田野調查累積資料的成果。柯金源說,現在得到公視補助,但一年頂多通過1、2個,而他手上正在拍攝的片卻高達7、8部,免不了要自掏腰包。

迎合政府令人頭痛

不少導演選擇向政府申請補助,家暴紀錄片《最遙遠的愛》導演郭笑芸曾拿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但補助也成為桎梏,為了配合程序,迫使導演匆匆剪出不滿意的影片。
郭笑芸指出,不論是政府部門或國藝會,一個案子通常只有1年工作時間,頂多延展一年,她曾經在拍攝過程遇到狀況,為了交件,只能匆忙在2個月內剪出一部片子。
除了時間限制,部分審案的學者對於影像工作不夠熟悉,往往給出無法執行的建議,讓導演們感到頭痛,「而許多部門的宣傳短片,當我們去投案子時,得先準備簡報、激發創意。」郭笑芸表示,這種企畫過程不但疲憊,也沒有任何補助,一旦沒接到案子,成本必須自行吸收。

拍片充斥金錢考量

更令人氣憤的是,和審片委員要好的某些公司,接到案子的機率相對較高。今年台北電影節,以《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獲得紀錄片百萬大獎的羅興階,痛批影像工作裡的小圈子,導致少數人壟斷資源,而拍攝紀錄片根本是消費被拍攝者,最後只成就了導演自己,對當事人一點幫助也沒有。
電影《不能沒有你》編劇、也是紀錄片導演的陳文彬表示,之前以《不》片向新聞局申請電影輔導金,輔導金只補助公司或團體,他只得成立公司。之後新聞局嫌他的影片議題太小,不足以拍成電影,要他改投公視的「人生劇場」,最後也只給了電視單元輔導金。
「新聞局評審申請輔導金的案子時,會要求說明片子的市場性,因為新聞局想兼顧市場,許多商業片可以拿到3千萬輔導金。」陳文彬說,一部片給3千萬,而公視紀錄片預算一年只有2千1百萬。
政府部門近年逐漸鼓勵影像工作者,地方政府紛紛成立「影視委員會」,提供各種機會。羅興階痛批,政府想拍片,是為了操作統治者觀點,「政府怎麼可能拿錢請我們批判它?」
羅興階強調,影片是一種武器,但這個武器並非要製造衝突,而是為了揭露真相;真相被揭露,社會才可能有公義。陳文彬與郭笑芸強調,好的影像工作者必須維持自身的理想,不該為了錢而妥協,「否則怎麼改變那個我們想改變的制度。」

【立報 2011/07/18】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