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音重現:台灣紀錄片中的原住民聲音

活動日期:12/27-31, 2011
活動地點:台北市青島東路7號4樓  電影資料館電影教室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洽詢電話:02-2392 4243 ext.22/23

節目簡表:
12/28(三)14:00 霧鹿高八度 (75分鐘)
12/28(三)16:00 土地到哪裡去了 (34分鐘)
12/28(三)16:35 石壁布落的衣服 (35分鐘)
12/28(三)19:15 如是生活 如是 Pang-cah (28分鐘)
12/28(三)19:45 季 拉黑子(36分鐘)
12/29(四)14:00 天堂小孩(14分鐘)
12/29(四)14:15 如是生活 如是 Pang-cah (28分鐘)
12/29(四)14:45 季 拉黑子 (36分鐘)
12/29(四)16:00 海有多深 (60分鐘)
12/29(四)17:00 划大船 (60分鐘)
12/29(四)19:00 末代頭目 (120分鐘)
12/31(六)14:00 蘭嶼觀點 (73分鐘)
12/31(六)15:30 霧鹿高八度 (75分鐘)
12/31(六)17:00 土地到哪裡去了 (34分鐘)
12/31(六)17:35 石壁布落的衣服 (35分鐘)

參加辦法:
(1) 、本館年費會員不限場次自由參加。
(2) 、本館電子報讀者,及一般民眾免費預約參加以一次為限,超過者將酌收場地維護費。電子報讀者(訂戶)預約報名請寄e-mail:ctfa74pb@gmail.com,主旨:預約觀賞日期/(片名),內文:請留姓名、電話、上次預約影片。
(3) 、本館保留必要時變更節目內容及活動規則的權利。

影片簡介:

《蘭嶼觀點》

12/27(二)14:00; 12/31(六)14:00
導演:胡台麗 1993年 73分鐘
參展及得獎記錄: 1993年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

內容簡介:
作為人類學者、中研院研究員,胡台麗導演為台灣民族誌紀錄影片第一人,她的紀錄作品也是第一部上院線作商業放映的紀錄片。本片紀錄蘭嶼雅美族人(或達悟族人)的社會價值觀、宗教信仰與傳統生計活動等,和外界接觸後所產生的文化困惑、矛盾、調適及衝突。為胡導演代表作之一。《蘭嶼觀點》以蘭嶼雅美族主角施努來(siaman Rapongan)、郭建平(si Pozngit)、田雅各(Topas Tamabima)等人的參與,企圖呈現出蘭嶼當地人面臨現代化的轉變與立場。雖然胡台麗在片中以她人類學訓練產生的判斷,企圖為蘭嶼上的雅美族發聲,但《蘭嶼觀點》在製作上也引發了「主客體」控制權的爭議問題。(林木材,《台灣大百科全書》)



《末代頭目》

12/27(二)16:00; 12/29(四)19:00
導演:李道明1999年 120分鐘
參展及得獎記錄::2000年香港國際電影節/ 2001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內容簡介:
選舉制度顛覆了排灣族的社會階級﹐排灣族頭目的權力漸漸被限縮在傳統祭典儀式中,但排灣族優美的傳統文化卻與這種階級制度息息相關,頭目地位的沒落是否也將影響未來排灣族的文化傳承呢?《末代頭目》由李道明與撒古流巴瓦瓦隆共同拍攝,記錄1995至1998年間,屏東縣三地門鄉部落頭目與選舉出來的鄉長、村長及代表等,在部落中的權力運作關係,以及彼此對「頭目制度」在現代社會中的看法與角力。



《海有多深》

12/27(二)19:00; 12/29(四)16:00
導演:湯湘竹 2000年 60分鐘
參展及得獎記錄:2000第二十三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短片獎」/民國89年度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優等獎」

內容簡介:
本片是導演小湯對他的蘭嶼達悟族朋友馬目諾一段生命歷程的紀錄﹐透過小湯自己對生活工作上的自省與馬目諾重生歷程的處境互動﹐表達出相互間的生命關照°小湯對馬目諾﹐兩個不同文化背景卻對海洋有著豐厚感情的人﹐藉著攝影機的追索﹐可以看到馬目諾身為達悟人的處境﹐以及小湯對生命源頭的探索﹐也藉此傳遞人對大自然環境相依相存的關係°



《划大船》(Kawut na cinat’kelang)

12/27(二)20:00; 12/29(四)17:00
導演:林建享2008年 60分鐘
參展及得獎記錄:第33屆金穗獎優等獎

內容簡介:(導演自述)
1997年暗夜海上與蘭嶼大船出海捕魚時﹐我邊划船邊想﹕「為什麼不讓大家看這樣的大船是怎麼建造的呢?它不應該只是博物館的物質文化展品而已°」 而當2001年在博物館完成大船時﹐老人家又問說﹕「船做好了怎麼不划呢?」我的心又砰然的跳了起來﹐「是啊﹐為什麼不能划呢?」 於是2007年我們造了一艘大船°這是導演面對自己長期田野拍攝場域的對話°



《霧鹿高八度》

12/28(三)14:00; 12/31(六)15:30
導演:王俊雄2003年75分鐘
參展及得獎記錄:
2001電影短片及紀錄長片輔導金補助
2003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雙年展New Asian Currents競賽單元
2004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入圍

內容簡介:
霧鹿位在臺東縣海端鄉,南橫公路標高八百的山區裏,為布農族人聚集的村落.製作組發覺因為經濟跟教育文化的力量影響之下,原住民的生活情況已大不同於往昔.但布農族人也跟許多其他原住民部落一樣,必須面對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的危機.但霧鹿的布農族人已經意識到布農文化面臨日漸消失的問題,展開了保護與傳承文化的工作.在胡金娘老師跟余錦虎先生的努力下,在學校傳授織布,音樂及母語;成立布音團,平日空閒時練習並接受其他單位邀請演唱.帶著追蹤問題的心情而來,導演問起每個族人的想法,採訪的過程中出乎意料的,導演的心情開始動搖了...



《土地到哪裡去了》

12/28(三)16:00; 12/31(六)17:00
導演:比令 亞布 1998年 34分鐘
參展及得獎記錄:第21屆金穗獎優等錄影帶

內容簡介:
這部紀錄泰雅族原住民和土地的感情,及經過二個政權後,土地流失,如今變為國有土地的荒謬處境。部落的長老們說,「土地是民族的根。」於是導演扛起攝影機,跟隨長老的腳蹤去尋找祖居地,了解祖先的過去。長老堅地告訴年青人,「無論多久,我們的土地,一定要要回來!」



《石壁布落的衣服》

12/28(三)16:35; 12/31(六)17:35
導演:林為道1998年 35分鐘

內容簡介:
位於苗栗縣上港溪流域的Raisi nay的泰雅族人,是泰雅族中至今仍堅持舉行傳統祖靈祭的少數部落。影片敘述在回復祖靈祭典的十一年來,部落的長者和年輕族人都覺得,無法穿著象徵泰雅服飾是一大遺憾,因而引出尋找部落傳統服飾的期盼,而尤瑪達陸是泰雅族傳統服飾的研究者,片中紀錄了她與姨婆、外婆祖孫三人,在傳承織布工藝上的感觸和期望。



《天堂小孩》

12/28(三)19:00; 12/29(四)14:00
導演:馬躍比吼 (彭世生) 1997年 14分鐘

內容簡介:
天堂小孩/馬躍.比吼/14min/1997;紀錄三鶯大橋下的原住民部落﹐每年都會被控違反水利法而遭受拆除﹐連拆除後破散的建材也全部運走°多年下來﹐部落裡的小孩自己也學會了反覆不斷的蓋房子當作遊戲°全片無對白﹐僅以胡德夫演唱的<不不歌>作配樂﹐呈現了都市邊緣的原住民們無奈又堅強的面貌°



《如是生活 如是 Pang-cah》

12/28(三)19:15; 12/29(四)14:15
導演:馬躍比吼 (彭世生) 1998年 28分鐘
參展及得獎記錄:87年度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 傑出作品

內容簡介:
「以親切參與,自然對應的方式,生動描述93歲的阿美族長者,其生活、工作的傳統訊息。從採竹、占卜至設阱、獵物的勞動,到對古老信仰與外來宗教的文化省思,以沈著、安靜的內心自白與歌謠,探索現實勞動與文化思維的並存共生,以及傳統與現代的困擾與無奈。記錄者不僅捕捉了生活的細微樣貌,也在片中隱隱閃爍著原住民族的哲思與智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互動。」(張照堂 87年度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 評審的話)



《季 拉黑子》

12/28(三)19:45; 12/29(四)14:45
導演:馬躍比吼 (彭世生) 2000年 36分鐘
參展及得獎記錄:第23屆金穗獎最佳紀錄錄影帶

內容簡介:
「本片以樸實精簡的影像語言記錄一位原住民藝術家的生活與作品,並在見證藝術工作者如何探索自我,汲取靈感的過程中,間接帶出文化身份與族群認同等議題,記錄者與客體間並存著巧妙舒緩的平衝關係,整體節奏的掌握精確。」(吳珮慈 第23屆金穗獎 評審的話)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