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義獎:影展會外賽的多元觀點與對話機制

報導 / 2012社會公義獎規劃小組
今年舉辦第二屆社會公義獎,此獎定位為台北電影節會外賽,不接受影片自由報名,評審範圍僅限於入圍2012台北電影獎的競賽影片,選出當中最能體現「社會公義」精神的作品,企圖以不同主流美學的評選標準,透過公開的評審過程記錄,企圖搭建一個多元對話的平台,讓社會議題的討論與行動有更多可能性,像吳朋奉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頒獎時的反核宣言,便是一種多元觀點的對話。今年的社會公義獎共頒發兩個獎項,「調查報導獎」頒給李惠仁導演追蹤禽流感疫情的紀錄長片《不能戳的秘密》,「社會公義獎」則頒給郭承衢以法國賣場工人為主角的劇情短片《保存期限》。
社會公義獎的初選小組成員有積極參與社會行動的影像工作者、獨立影展策展人、社運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社會學研究生,在影展期間直接買票進到戲院看片,透過email的討論,從台北電影獎入圍劇情、紀錄、動畫一共40部片中,選出9部進入社會公義獎的複選。相對於第一屆入圍的以紀錄片為主,本屆入圍的影片類型更加多元:包括1部談論候鳥生態、不孕、沿海地層下陷、農村青年失業、外籍配偶等社會議題的劇情長片《候鳥來的季節》,及3部劇情短片《保存期限》、《阿霞的掛鐘》、《小金球》,分別處理大賣場勞動、都市更新、沒落礦區議題;紀錄片有 4部入圍,努力揭開禽流感真相的《不能戳的秘密》、深入國光石化預定地芳苑蚵農的《退潮》、追蹤外籍看護工13年的《麵包情人》、以及描述關注底層人民的畫家劉小東的《金城小子》;入圍的動畫片《馬拉自在》則生動呈現離鄉工作的原住民如何受到壓迫。

複選評審團的組成也十分多元,我們邀請到2011年台北電影節評審的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郭力昕老師擔任這次評審團的主席、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亦是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的陳政亮、文化評論人楊偉中、及得到第一屆社會公義獎的紀錄片導演郭笑芸。經討論後評審團決定評選標準包括:一、影片對相關題材的問題意識是否能清晰勾勒;二、影片生產的客觀條件、脈絡和困難程度;以及,三、影片是否能以影像語彙和敘事能力有效呈現社會公義的題目以影響觀眾。 

獲得社會公義獎的《保存期限》描述法國大賣場工人的勞動現場,影片敘事結構完整乾淨、節奏順暢、鏡頭精準、對勞工物化現象的批判,具有高度穿透力。影片一開始拉出窮人撿拾垃圾桶內過期食物的鏡頭,便把「過期」的意義,連結上勞動者被「用過就丟」的當代勞資關係。評審們認為導演郭承衢細膩的表達在現代龐大商業機制宰制下短期契約工人及窮人的處境,把片中食物短暫的保存期限及短期契約工面臨解雇的命運做出很有趣的對照。片中導演也大量使用中、近距離鏡頭,穩定的移動在各個狹窄的場景之間,鏡頭如同探索的眼光,強迫觀眾近身、冷冷的觀察資本力量下勞工的普遍命運,尤其是片末主角失手殺死上司的場景,更讓評審郭笑芸想到1986年臺灣失手殺死老闆的原住民青年湯英伸同為社會受迫階層的無奈。 

此外,今年獎項設置上增設「調查報導獎」,希望藉由獎項的設置突顯調查報導紀錄片的社會價值,進而關注此類型影片生產條件,奠定其在影像產業中的位置。經過評選,調查報導獎最後頒給討論禽流感議題的《不能戳的秘密》。為此片除了符合評選標準外,更發揮影片社會批判功能,透過導演對於禽流感的調查行動,觀眾看到了事件的真相:產業的自保策略、官僚體系的政策性欺騙、以及學術圈維護自我利益的知識或政治;這三者所形成的結構性力量,正嚴重破壞環境與每一個人的基本健康權。就社會公義獎來說,是很值得推薦的一部片。 

社會公義獎性質較為特殊,核心價值建立在藉由評選紀錄深化社會影像論述,由於活動走質化路線,切入特定主題深入討論,參與者有限,所以不易通過強調參與人數以及媒體曝光率的量化成果評鑑,而獲得政府藝文補助。但是,儘管今年社會公義獎沒有得到補助,還是決意要辦,正是因為深刻反思社會的影片,若能引發社會行動甚至改變,應該被看見與鼓勵。感謝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及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初選工作人員及複選評審的義務贊助,讓今年的評選活動得以圓滿完成。入圍影片將於十月份在新竹電影博物館放映,歡迎大家前往觀賞。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