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紀工聚會】紀工聚會第四場「跨界隱喻:紀錄片的跨界交會」


在這次紀工聚會中,林泰州老師直接點出臺灣紀錄片趨於模式化的窒礙,影像多平鋪直白而少修飾,如各政府機關所委製的各種宣教型紀錄片,以及臨摹現實因果與寫真記憶再現的制式紀錄片等。但紀錄片不能只著眼於強調真實、流於溫情,應將真實事件作創造性的處理,不能僅蹲點等待,在忠於真實以外,另需處理意識、激發創意表現,並加入美感經驗與注重故事內容。故老師除了對臺灣紀錄片有著深切反思外,同時也延伸談論觸角,介紹了何謂創意紀錄片。


創意紀錄片結合真實與虛構,利用意象轉化主觀情思的客觀物像與符號,自觀念來引導創作,以象徵與隱喻重新詮釋眼見的真實,並舉出國外富有創意的動畫紀錄片,如《搶救雷恩大師》、《努力工作努力玩》、《高人一等》、《摔不壞的攝影機》、《夜光的孩子》等。但臺灣也並非無創意紀錄片的存在,泰州老師也根據自己的紀錄片觀看經驗,舉出幾部國內可稱為創意紀錄片的作品,包括吳米森《梵谷的耳朵》第三段與《月求學園九命人》;沈可尚《噤聲三角》與《小城》;吳乙峰《生命》;楊力州《我愛080》;吳耀東《在高速公路上游泳》;周美玲《私角落》;劉吉雄《草木戰役》;史筱筠《藍色咒語》;吳汰紝《再會吧1999》;蔡崇隆《島國殺人紀事》;陳芯宜《誰來釣魚》;侯季然《我的747》;王嬿妮《造機人》;黃庭輔《指月記》、《黃屋手記》;鍾孟宏《醫生》;彭文淳《歌舞中國》;黃信堯《帶水雲》、《阿里八八》等。


關於創意紀錄片,可以閱讀2008年林泰州老師刊於《紀工報》中的〈創意紀錄片的先鋒──第二十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一文。連結網址:http://docworker.blogspot.tw/2008/09/idfa_09.html
紀錄片工會

我們是台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於2006年9月9日正式成立。

我們不只希望保障紀錄片工作者基本勞動權利、提升紀錄片工作專業水平,更以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為目標,期望國內紀錄片環境能更健全與完整。

較新的 較舊